西山刁鼓

项目简介
西山刁鼓表演形式独特。主要是体现在表演时候,以四人敲鼓为主,另有三五人在鼓后成半圆或站八字形敲锣、打镲伴奏。全舞分为五段,即刁鼓、两不见面、猴儿上竿、鼓带锣、跨腿钻(当地俗称翘尿梢)。每段表演内容、形式和鼓的排列位置不同,鼓手的击鼓方法和节奏也不同,五段表演互不衔接,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刁鼓”矫健沉稳;“两不见面”亦庄亦谐;“猴儿上竿”滑稽诙谐;“鼓带锣”洒脱流畅;“跨腿钻”热烈活泼。刁鼓的打击乐谱称为《德行鼓》。共分为七个段落,根据每段表演,敲击不同的段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表演者架起八面大鼓,八位击鼓者身穿武士服装站在中央敲击各自的大鼓,随之又去敲另一面大鼓,这样不停的往返互敲,边敲边舞,动作粗犷有力,节奏鲜明。除击鼓表演外,常见的动作有“两不见面”,即在敲击一阵打鼓之后,又走出一人面向前站在两鼓中间示为一屏障,击鼓者打到一定节拍时,便双手叉腰,作骑马蹲裆式分别站于“屏障”前后,随着镲、锣节奏的变化你右他左、你左他右地原地摆动,互相不停地交叉或左右窥视,甚为风趣。

地理位置及分布区域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位于关中平原西端,东径106度18分22秒——107度34分58秒,北纬34度7分24秒——34度44分38秒之间,南依秦岭与太白县毗邻,北靠陇山余脉与千阳、陇县、凤翔县接壤,西沿渭河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清水县隔河相望,东与岐山县连接,三面环围宝鸡市金台、渭滨两区。
西山刁鼓的发源地在陈仓区香泉镇水柏村,鼎盛时期,几乎全村大人小孩都会耍刁鼓,后来刁鼓传到了该镇的前锋村;近几年,前锋村的刁鼓队规模渐有起色,拥有40多人的鼓队,由于该地处于陈仓区西北部偏远的陇山深处,交通闭塞,地域偏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氛围。西山刁鼓长期也只在香泉流传。

传承脉络
香泉镇水柏村刁鼓在袁文锡之前为家族式传承,从他之后以师徒方式其传承谱系如下:
第一代:清代水,柏村人,姓名、年龄、出生不详;
第二代:袁寿凯,生于1890年,已故
第三代:袁文锡,生于1938年,水柏村
第四代:袁收娃,生于1970年,水柏村
第五代:袁智平,生于1993年,水柏村
前锋村传承谱系如下:
第一代:李进奎,民国初期前锋村,其它不详;
第二代:屈建国,1941年,前锋村
第三代:袁经太,1946年,前锋村
第四代:田秋太,1960年,
第五代:许 强,1990年,

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西山刁鼓风格独特,历史悠久,是陈仓区西部山区劳动人民从古至今传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真实的反映了当地群众淳朴的民风、民俗,同时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活动,每逢过年过节,刁鼓表演成为当地群众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餐。西山刁鼓也是对古老的汉代建鼓舞的演化和传承,虽无多少历史文献可以考证,但这种相似的艺术形式却是独一无二的。西山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西山刁鼓长期只在香泉流传,其原生态保留的比较好,所以西山刁鼓并没有完全受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使其保留了比较原始的艺术风格,作为一种全国独有的民间鼓乐舞蹈形式,它是陕西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